|
文章詳情
磷石膏反浮選脫色捕收劑的原理是什么成分發表時間:2025-07-17 21:48 磷石膏反浮選脫色捕收劑的原理是什么成分 磷石膏反浮選脫色捕收劑通過選擇性吸附雜質顆粒實現脫色,其核心成分可分為胺類、皂苷類、酯類、季銨鹽類四大類,各成分通過物理吸附、化學吸附或氫鍵作用捕獲雜質,具體如下: 一、胺類捕收劑:傳統主力,物理吸附為主 成分代表:脂肪胺(如十二胺、十四胺)、混合胺、伯胺、叔胺等。 作用原理: 胺基(-NH?)與磷石膏中的硅質雜質(如SiO?)表面發生靜電吸附或氫鍵作用,使雜質顆粒疏水化并上浮分離。 例如,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銨通過物理吸附和氫鍵吸附在SiO?表面,實現磷石膏的脫硅,單次反浮選可使SiO?含量從原礦的3.68%降至1.98%,脫除率達78.57%。 應用場景: 適用于中性或弱堿性條件,常與石灰調節pH值配合使用。 工業應用廣泛,成本相對較低,但選擇性可能受pH波動影響。 二、皂苷類捕收劑:天然來源,化學吸附增強 成分代表:無患子皂苷、茶皂苷、薯蕷皂苷等。 作用原理: 皂苷分子一端含極性羧酸基團,另一端為疏水環烷基團,通過化學吸附與帶電荷的礦泥和細顆粒碳結合,同時疏水端增強顆粒疏水性。 例如,無患子皂苷與鄰苯二甲酸二辛酯、羧甲基淀粉復配后,可使磷石膏白度從32%提升至67%,品位(CaSO?·2H?O含量)從91%提高至97.9%。 應用場景: 適用于復雜雜質體系,可同步脫除SiO?、鐵質和有機質。 天然來源成分環保性較好,但成本可能高于傳統胺類。 三、酯類捕收劑:耐酸性強,適應惡劣環境 成分代表:磷酸三丁酯(TBP)、鄰苯二甲酸二辛酯、油酸甘油酯等。 作用原理: 磷酸酯基團(-PO?)與雜質表面發生化學吸附,形成疏水膜,促進浮選。 例如,磷酸三丁酯在強酸性條件下(pH=1-2)仍能穩定作用,適用于磷石膏浮選過程中pH波動大的場景。 應用場景: 常與其他藥劑復配使用,以增強對鐵質雜質和有機質的捕收效果。 耐酸性優于胺類,但起泡性可能較弱,需配合起泡劑使用。 四、季銨鹽類捕收劑:高效選擇性,一步法除雜 成分代表:十二烷基二甲基(乙基芐基)氯化銨、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銨等。 作用原理: 含乙基芐基官能團的單長鏈直鏈烷基季銨鹽,通過氫鍵和靜電作用選擇性吸附在石英表面,改變其可浮性。 例如,十二烷基二甲基(乙基芐基)氯化銨可同時捕獲SiO?、黑色有機碳和氟等雜質,使磷石膏白度從33-35%提升至61-67%,SiO?含量從6.0-6.5%降至1.5-2.0%。 應用場景: 適用于高硅型磷石膏,可實現“一步法”高效除雜增白。 浮選泡沫穩定,選擇性高,但成本可能高于傳統藥劑。 五、復配型捕收劑:協同增效,適應復雜原料 成分代表:胺類+磷酸酯類、皂苷類+酯類、季銨鹽類+起泡劑等。 作用原理: 通過多種藥劑協同作用,增強對復雜雜質的捕收能力。 例如,柴油(疏水化)+環烷酸皂(吸附礦泥和碳)+起泡劑(提供穩定泡沫)的復配體系,可使磷石膏白度從20%左右提升至滿足CaSO?·2H?O含量≥90wt%、水溶性五氧化二磷≤0.20wt%的要求。 應用場景: 針對不同磷石膏原料(如高硅型、高有機質型)優化配方。 工業應用中常通過試驗確定最佳復配比例,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果。 |